同仁。以隆务镇为基础,依托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特色农牧业,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民族风情浓郁、人文特色突出的唐卡制作精品旅游街区,提升城市品位,建成高原民族文化旅游名城。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3.5万元,城镇人口达到5万,城镇化率49%左右。
贵德。以三河地区为基础,充分利用地处黄河沿岸和西宁1小时交通圈优势,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科学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发挥旅游业连锁效应,带动地方特色手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等提质升级,增强人口吸纳能力。加强与省会城市及青海湖景区的联系,建设全省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建成沿黄休闲度假旅游名城。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3万元,城镇人口达到5万,城镇化率45%左右。
海晏。以西海镇为基础,与三角城镇及红河湾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充分发挥区位和人文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业和生态畜牧业,打造产业优势突出、生态旅游发达、民族特色鲜明的最美草原新城。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万元,城镇人口达到3万,城镇化率73%左右。
玛沁。以大武镇为基础,拉加镇为重要组成部分,抓住加快果洛发展的良好机遇,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聚集经济和吸纳人口能力。将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手工业发展相结合,依托特色资源,着力发展农畜产品等特色加工业,建设高原雪域新城。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7万元,城镇人口达到4万,城镇化率76%左右。
门源。以浩门镇为基础,与青石嘴镇、东川镇同城规划、统筹建设,充分挖掘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森林旅游、徒步登山探险旅游、观光农业旅游和水上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加强与毗连城市合作,大力发展蜂产品加工等绿色经济,打造冷凉绿色产业基地、高原生态民族风情旅游基地、青海北部重要的门户城市。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万元,城镇人口达到7万,城镇化率43%左右。
民和。以川口镇为基础,优化提升川垣新区功能。依托西宁—兰州城市群和海东市建设,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改善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改善人居条件,增强聚集经济和吸纳人口能力,打造我省东部窗口新城和国家出口型城镇。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4万元,城镇人口达到18万,城镇化率51%左右。
互助。以威远镇为基础,充分发挥交通优势、民族特色,依托历史悠久的土族风情文化、独具特色的青稞酒文化,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积极建设国家级高原旅游休闲度假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土族民族文化传承基地,打造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全国唯一土族风情城市。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7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2万元,城镇人口达到17万,城镇化率43%左右。
专栏1 新兴城市发展预测
共和 总人口14万人,城市人口8万人, 城镇化率59%左右
同仁 总人口10万人,城市人口5万人, 城镇化率49%左右
贵德 总人口11万人,城市人口5万人, 城镇化率45%左右
海晏 总人口4万人, 城市人口3万人, 城镇化率73%左右
玛沁 总人口5万人, 城市人口4万人, 城镇化率76%左右
门源 总人口16万人,城市人口7万人, 城镇化率43%左右
民和 总人口35万人,城市人口18万人,城镇化率51%左右
互助 总人口40万人,城市人口17万人,城镇化率43%左右
进程按照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要求和规模化、设施化、园区化的理念,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保障能力,走具有青海特点、高原特色的农牧业现代化道路。
提升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加快完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发展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农牧业。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建设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健全农技综合服务体系,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现代化农牧业技术。积极发展城乡对接、产销一体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畜产品物流、储备和配送能力建设,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建立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农牧区。
保障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划定基本农田和基本菜地的保护红线,继续加大财政对农牧区的投入,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农畜产品生产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提高农牧民发展农牧业的积极性。加强城市郊区和城市周边乡村现代农牧业建设,以百万亩土地整理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农牧业科技园、示范园区发展水平,统筹规划一批新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及农牧业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绿色农牧业、生态休闲观光农牧业和品牌农牧业,推进农畜产品生产向设施化、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东部城市群绿色农牧业走廊,建设全省“菜篮子”供应保障基地、农畜产品精加工和物流集散基地,保障农畜产品有效供给。
科学规划村镇体系和布局,统筹安排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农牧民幸福的美好家园。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因地制宜采用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和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牧区延伸的方式,解决农牧区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农牧区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加强以太阳能、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建设和技术服务。完善农村牧区公路网络,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实现农村公路与城镇道路的有效连接。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奖励性住房政策。加强农牧区邮政、电信普遍服务,加快宽带网络覆盖。实施农牧区清洁工程,推进农牧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污水无害化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面源整治,严禁城镇和工业污染向农村牧区扩散。
社会事业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牧区倾斜。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牧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农村牧区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扶持发展农牧区学前教育。切实加强农牧区医护力量建设,完善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牧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向农牧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建立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方便可及的农牧民转产就业服务网络。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