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城镇管理更加顺畅高效。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障碍基本消除,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表1 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标表
指标
单位
2013年
2015年
2020年
城镇化水平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8.5
52
60左右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44
46
50左右
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数
万人
〔30〕
〔40〕
基本公共服务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
25
28
≥30
城镇常住适龄人口接受义务教育比例
%
97.6
98
100
城乡劳动力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
%
≥90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35
63
≥90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65
85
≥95
基础设施
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
%
91.8
92
93
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
兆比特/秒
12
20
50
城市污水处理率
%
60
80
95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75
85
95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
37
54
100
资源环境
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23
25
28
城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
50
53
53
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
6.5
25
50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
%
60
>65
>75
注:部分数据为2012年数据。
表3 分区域城镇化现状及发展展望
名 称
2013年
2020年
城镇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
城镇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
东部地区
206
52%
265
61%
柴达木地区
33
70%
43
75%
环青海湖地区
18
33%
27
50%
三江源地区
23
27%
35
45%
合计
280
48.5%
370
60%
加快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兰西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和人文交流中心,是青海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促进全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在更高层面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载体。
一、提升西宁在国家城镇化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互动,推进兰西经济区建设,与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成为鼎足之势,打造我国西部的新“西三角”,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把西宁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支撑城市,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引领东部城市群发展的龙头,青藏高原重要的宜居城市和旅游目的地。积极推进城市群撤乡建镇改办,基本形成城市群多层次城镇体系。加快西宁新区前期工作,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打造好节点城镇,力争将西宁新区规划建设纳入国家层面。加快湟中、大通“撤县建区”前期工作步伐。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城镇人口(含三县)18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75%左右。
二、全面推进海东市建设
抓紧海东“一核两区”规划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海东市的发展能力,实现兰西经济区的中部崛起。加快平安“撤县建区”和民和、互助“撤县建市”前期工作步伐,有序推进“撤乡建镇改办”,使海东市三年初具城市形态、五年完善城市功能,建设成为青海功能优化的重要城市、兰西经济区的产业基地、东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撑、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省科学发展的新增长极。加强区域合作,推进民和川口与兰州海石湾协作建设“川海新城”,使其成为联接西宁、兰州两大城市的重要节点。以园区为依托,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优势和交通能源通道,优化资源组合,明确园区分工,尽快形成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原现代农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积极发展田园美丽、服务功能齐全的都市现代农庄,全面推进南北山绿化工程,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打造特色宜居城镇。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8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1万元,城镇人口达到76万,城镇化率50%左右。
三、完善城市群协同推进机制
按照规划一体化、综合交通一体化、水资源利用一体化、能源供应一体化、电信通信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金融服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目标,打破行政区划,强化一体化、同城化协调推进的顶层设计,形成城市间协同发展、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定期对城市群建设中涉及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规划问题、跨行政区域或有区域性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进行协调沟通,走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联动共赢的城市群协同发展道路。
培育新兴城市根据城镇主体功能定位、区位优势度、经济密度、人口密度、总人口、城镇人口、人均水资源、人均建设用地资源、城镇经济总量、二三产业增加值及其比重、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支出、城镇化率等13项指标,对我省州府县城进行综合评分,共和、同仁、贵德、海晏、玛沁等5县具有撤县建市优势,力争通过积极培育,到2020年分批改造提升为新兴城市;稳妥推进门源、民和、互助3个民族自治县行政、财税管理向城市体制转变,适时撤县建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超前统筹生产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的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拓展发展空间,加速人口、要素和产业集聚,将新兴城市打造成为支撑本区、引领周边新的经济增长核。到2020年,新兴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5亿元以上,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2%,人均生产总值5万元,城镇人口达到64万,占全省城镇人口的17%。
共和。以恰卜恰镇为基础,充分发挥辐射青南的综合区位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轻工纺织、贸易流通、清洁能源、生态旅游和生态畜牧业,积极开发地热资源,大力发展冷水渔业,加快推进光伏产业园区和农畜产品加工流通贸易园区建设,打造支撑产业发达、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的高原生态文明城市。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5万元,城镇人口达到8万,城镇化率59%左右。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