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程序失范下的暴力冲突
2025年4月,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洋口镇水北村村民夏先生一家因“一楼放置铁架”问题,与村干部发生多次冲突,最终演变为肢体对抗事件。家属称村支书带人上门时暴力推搡老人、殴打青年,质疑其“选择性执法”及程序违规。事件引发村民对基层治理合法性与公正性的广泛讨论,更暴露出基层权力监督的深层矛盾。
一、事件溯源——铁架晾衣触发“针对性检查”
据夏先生陈述,近段时间,其兄长因在家中一楼放置铁架用于晾晒衣物,多次被村工作人员以“整治村容”为由上门拍照取证。家属称,村内其他住户也存在类似堆放杂物的情况,但仅夏家被反复检查。“我们多次询问检查依据,对方只说‘按规定办’,却拿不出具体文件。”夏先生表示,兄长曾当面对质工作人员,质疑其“针对个人”,但未获合理解释。
4月7日,夏先生的父亲与嫂子前往村支书家中协商,请求减少检查频次,但因言语冲突未达成一致。次日(4月8日),村支书带领多名人员从后门进入夏家,矛盾彻底激化。
二、冲突现场还原——从质问证件到暴力升级
根据家属及在场村民的叙述,事件经过如下:
4月8日15:30:村支书与7-8名人员从后门进入夏家后院,夏父要求出示执法证件未获回应;
15:32:一名工作人员推搡夏父致其摔倒,老人情急下抓门锁挥舞,击中某人员额头致其流血;夏先生弟弟试图劝阻时,被村支书掐脖按倒在地,膝盖抵压胸口约30秒,随后被拖至门外再次施压;
15:33:夏父从厨房取菜刀欲自卫,刀具被夺后,村支书持板凳砸门并追打老人。
冲突导致夏父腰部挫伤、夏弟颈部及胸部瘀伤,涉事村干部一方一名人员额头受伤。家属提供的现场视频显示,夏弟全程高举双手后退,未主动攻击。
三、争议焦点——程序失范与权力滥用
事件发酵后,村民及法律界人士提出三大质疑:
1. 执法依据合法性存疑
《行政强制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须由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出示证件并告知理由。然而,涉事村干部未佩戴执法记录仪,且始终未回应证件问题。法律专家指出,若执法人员无合法授权,其行为涉嫌程序违法。
2. 选择性执法争议
记者走访发现,水北村约30%的住户在住宅外围堆放杂物,但仅夏家被反复检查。村民李某称:“若为规范村容,应统一整治,而非针对一户。”此举被质疑存在“差别化对待”,可能涉及个人恩怨或权力滥用。
3. 暴力行为是否越界
法律专家分析,若村支书确系先动手推倒老人,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而夏父持刀行为虽属过激自卫,但因刀具被及时控制未造成实质伤害。家属强调,夏弟全程未还手,视频证据显示其仅试图拉开冲突双方。
四、官方沉默与村民联名呼吁
截至4月12日,洋口镇政府仅回应“已介入调查”,未公布具体进展。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当事人提出三项诉求:
1. 公开4月8日冲突全程监控录像;
2. 对涉事村干部启动停职审查程序;
3. 制定公开透明的村容管理细则,杜绝“选择性执法”。
五、基层治理困局——制度刚性缺失与人情干预
此次冲突折射出农村治理的深层矛盾。社会学专家指出,当前基层治理存在三大短板:
政策执行机械化:部分干部将“环境整治”简化为“清除杂物”,忽视村民实际生活需求;
沟通机制缺失:乡村纠纷案例中,超60%因前期协商失败导致矛盾升级(数据来源:2024年《中国基层治理报告》);
监督机制空白:村级自治组织执法边界模糊,易引发权力滥用。
五、受害者诉求——程序正义重于经济赔偿
“我们不要赔偿,只要一个公正的调查结果。”夏先生妻子向记者展示医疗记录时哽咽道。家属提出三项核心诉求:
1. 上级纪检部门介入调查村支书的履职情况;
2. 依据《江西省村务公开条例》公开事件处理全程;
3. 镇政府向村民普法,厘清“行政执法”与“村规民约”的界限。
六、记者观察——乡村振兴需法治化破局
在水北村党群服务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标语与冲突事件形成刺眼对比。若初期检查时工作人员能耐心解释政策,或村支书愿倾听村民诉求,矛盾或可避免。此次事件再次警示:乡村振兴不仅要环境美化,更需构建法治化、透明化的治理体系。
根据民政部数据,2024年全国基层执法纠纷中,35%因程序瑕疵引发。唯有坚守程序正义,平衡制度刚性与治理温度,方能实现真正的“善治”。
水北村事件绝非孤例,其背后是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的阵痛。当政策执行异化为权力任性,当沟通渠道堵塞为暴力对抗,重建信任需从程序透明与权力制约做起。公众期待官方尽快公布调查结果,以法治之力抚平伤痕,以公正之名为乡村振兴正名。
免责申明:(本文基于当事人陈述及公开资料整理代为发布,如有不实言论我们不承担法律责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侵权请联系更改。)
(责任编辑:江西新闻网)